中心新闻
吗啡镇痛耐受发生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

  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强效镇痛药,广泛应用于中重度急慢性疼痛的治疗,但长期使用可产生镇痛耐受等副作用,极大限制了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。吗啡耐受主要表现为随着吗啡累加剂量、给药次数的增加和服药时间的延长,需要持续增加吗啡的剂量才能实现同等的镇痛效果,从而严重影响吗啡的临床应用和患者的生活质量。因此,研究吗啡镇痛耐受的发生机制,发现有效的治疗靶点,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。IL-33是2005年发现的具有双重作用的新型细胞因子,通过结合特异性受体 ST2和辅助蛋白(IL-1AcP)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发挥生物学作用。研究表明,IL-33/ST2通路在炎症、感染、心血管、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。王彦青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究并报道了脊髓IL-33及受体 ST2在炎症痛、神经痛、癌痛、电针镇痛和瘙痒中的调控作用,发表了系列论文。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在长期注射吗啡的过程中,脊髓胶质细胞源性IL-33通过其膜受体ST2,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中TRAF6-JNK信号通路,导致趋化因子CXCL12的释放。随后CXCL12通过与神经元的交互作用,促进脊髓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增加,从而引起痛觉过敏和镇痛耐受的发生。该研究进一步证明基因敲除、细胞特异性基因敲低或靶向药物阻断IL-33/ST2信号通路,可以显著地预防和逆转吗啡诱导的痛觉过敏和镇痛耐受,从而为提高吗啡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标。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在Science Signaling上发表(Sci Signal, 2021, 14: eabe3773)。